宫殿内的笑声,好长一会才渐渐停了下来。

       “吸——”

       朱允文深吸了一口气,鼓足了勇气,这才端着面,小心翼翼的送了进去。

       “谁?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听到声音陡然抬头,目光犀利。

       在闪电之下,更像是一头雄狮,扫视着眼前。

       只见朱允炆小心的捧着着一碗热汤面,像是一只受惊的兔子,有些不知所措。

       “爷爷……吃……吃面……”

       此刻,朱元璋强大的气场,让朱允炆由心底感受到一阵害怕。

       如果不是他母妃逼着他来送面,他绝对不敢这个时候来找他的皇爷爷,因为他知道他皇爷爷可是有两幅面孔。

       一幅对外人,一幅对家人。

       果然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看见是朱允炆之后,脸色缓和了不少。

       “炆儿,是你啊,咱吃过了。”

       又吃过了?

       朱允炆脸上掩饰不住的闪过一抹失望,低下小脑袋:

       “哦。”

       哦了一声,朱允炆捧着面,转身就要走。

       “放下吧,咱一会吃。”

       听到朱元璋的话,朱允炆暗暗舒了一口气,仿佛完成了一项任务一般,小心翼翼的把面放到朱元璋的面前。

       “皇爷爷保重身子,孙儿下去了。”

       “去吧。”

       看着朱允炆瘦弱的背影,朱元璋轻叹了一口气。

       自从朱雄英八岁薨逝以后,朱元璋的心思除了朱标以外,全都放到了朱允炆和朱允熥的身上。

       奈何朱允熥生性怯懦。

       每次见到他,都悄悄的躲到朱标身后。

       说起话来也是吞吞吐吐的,即便朱元璋知道那孩子不笨,相反还很聪明,但是那样的性子,根本不适合做一个统领天下的君主。

       所以,朱元璋的目光就放到了朱允炆的身上。

       朱允炆这孩子继承了他父亲的一部分优点,善良懂事,宽厚孝顺。

       但少了一股王霸之气。

       他父亲朱标虽然表面上也是宽厚仁德,但实际上绵中带刚,非常的有手段。

       在朱元璋的眼里,属于上马能战,下马能治的典范。

       朱允炆还差得远呢!

       然而在今天之前,朱允炆却是大明皇位继承人的最好选择。

       朱允炆本人也并不是大明王朝的第一顺位继承人,他是故太子朱标的吕氏侧妃生的庶子。

       吕氏是文官集团的人。

       朱标一直因为是太子国本,需要镇守后方,而和文官集团往来更多,所以在他走了以后,文官集团大都支持吕氏和朱允炆。

       朱允熥不成气候,那么就只有朱允炆了。

       可是……

       现如今,最名正言顺的嫡长子朱雄英,重新出现在朱元璋的视野中。

       消失了十年。

       这孩子都是在民间长大,没有经过系统的培养,他真的还能掂起大明的江山吗?

       朱元璋心中的狂喜消退之后,取而代之的是,心乱如麻。

       看着面前的热汤面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端了起来,用筷子夹了一大挂面,放进嘴里。

       很显然。

       这面是宫中的御厨精心烹制的。

       汤汁,用料,都极其的讲究。

       但是……

       “没有大孙那清汤粗面好吃啊!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感叹了一声。

       大口咀嚼着口中的面条,朱元璋的心中隐隐有了决定……

       但还有一点。

       那便是朱雄英的身份尚未完全确定。

       虽说如今一切证据都表明,黄雄英就是十年前薨逝的皇太孙,但却没有直接的证据。

       事关大明朝的大统,朱元璋不得不万分慎重。

       他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证据……

       ……

       蓝府。

       当朝征虏大将军蓝玉坐在椅子上,一阵出神。

       桌子上的菜,是一点没动。

       “像!”

       “太像了!”

       蓝玉猛地灌了一口酒,嘴里喃喃自语。

       “舅舅。”

       “舅舅,这大雨天的把我们叫来,是有什么要紧事么?”

       进来的正是蓝玉的外甥,大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两个儿子,常升和常森。

       常遇春有三个儿子,常茂,常升和常森。

       但长子常茂在去年已经故去。

       常升和常森来到亲舅舅家,也不客气,熟稔的坐到了蓝玉的对面去。

       蓝玉看了一眼常升和常森,用下巴示意左右退下。

       常升和常森互看了一眼,知道他这舅舅,是有悄悄话要跟他们两讲。

       “舅舅,把咱叫来,不只是吃酒那么简单吧?”

       没有了左右侍奉,常森作为最小的,只好亲自为兄长和舅舅倒酒,一边倒酒,一边问道。

       蓝玉身子微微前倾,压低嗓音,有些沙哑的道:

       “咱……刚刚见着雄英那孩子了。”

       话音落下。

       就宛若九天落雷,在常升和常森的头顶炸响。

       常森手中的酒壶停在了半空,下面的酒杯早已满溢而浑然不觉。

       整个大厅中,只剩下美酒滴滴答答落地的声音。

       等常森鞋被酒湿到了,这才反应过来,急忙将手中的酒壶放下,也不去擦身上的酒,而是一脸狐疑的问道:

       “舅舅,你是不是喝多了?”

       “你他娘的才喝多了!”

       蓝玉骂了一句,坐直了身子,道:“咱刚刚亲自去看了,确实像,太像了!”

       “像什么?”

       常升和常森一脸的疑惑。

       蓝玉悠悠的说道:“颖国公前日跟咱说,他和老爷子在秦淮河畔见到一个娃儿,跟咱雄英长开的模样很像,而且那娃儿也叫雄英!”

       “咱今日亲自去看了,像!太像了!”

       “不,不是像!”

       蓝玉说着摇了摇头:“咱敢肯定,那就是咱太子爷的血脉,皇太孙朱雄英!”

       看见蓝玉一脸笃定,常升和常森更加懵逼了。

       常升咽了口唾沫:“可是,可是咱那外甥,十年前不是已经走了么?会不会只是长得像而已?”

       常森也是点了点头。

       因为这太诡异了,一个死了十年的人,竟然又活生生的出现在眼前?

       蓝玉捋了捋黑白相间的胡子,摇头道:“不,咱能感觉得到,你们还记不记得十年前雄英下葬钟山的前一个晚上?”

       “当然记得!”

       常升点头道:“那一晚狂风暴雨,电闪雷鸣,送葬的队伍只能在山下的城隍庙过夜,莫不是那天晚上?”

       蓝玉缓缓点头:“咱怀疑,那天晚上,是不是出了什么古怪的事情。”

       “嘶——”

       常升和常森两人不约而同的倒吸了一口冷气。

       好一会。

       常升才缓缓说道:“要真是咱外甥雄英,那就真的太好了!”

       常森也是握紧了拳头,两眼放光:“太子爷走了,咱这心里空落落的,要那娃儿真是咱雄英,咱这又有盼头了!”

       太子朱标的正妻常氏,正是已故鄂国公常遇春之女,常升和常森两人的妹妹。

       而朱雄英则是常氏所生的长子。

       蓝玉则又是常遇春的妻弟。

       所以说,朱标和常氏一脉,与淮西勋贵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。

       朱标未走之前,除了朱元璋的栽培以外,也是在这些人的呵护下,逐渐成长为合格的,不可动摇的储君。

       血浓于水,这是华夏不变的真理。

       一切的关系,都敌不过血缘二字。

       若真是朱雄英在世,那么他们这帮子淮西勋贵定然将对朱标的爱戴,转移到这个孩子的身上。

       至于朱允熥。

       他们不是没有尝试过。

       只是那孩子……一言难尽,有些扶不上墙。

       而朱允炆。

       在他们眼中,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庶子。

       若朱雄英这个大明皇族和淮西勋贵连姻的嫡子在,那么朱允炆只能算个球。

       历史上,也正是淮西勋贵们对朱允炆的这个态度,让他们很快就遭到了朱元璋的清算。

       不过那都是后话了。

       此刻的蓝玉,一双眼睛炯炯有神:

       “外甥,如今咱外甥孙的身份尚未能确定,万不可声张,据咱所知,老爷子也在调查那娃儿的身份,应该很快就会有结果。”

       “在这之前,咱要做的,就是好好保护那娃儿,千万不能出了闪失。”

       常升和常森连连点头。

       常升道:“舅舅,能不能让咱也去看看那娃儿?”

       蓝玉摸着胡子,思索片刻:“行,不过得找个好时机,咱看那娃儿也机警得很,咱刚去看他,被他察觉了,还把咱姐留给咱的一串念珠落在那儿了。”

       “好小子!”

       常森一拍大腿:“征虏大将军都被察觉了,看来那娃儿有些本领!”

       蓝玉晒然一笑:“可不是么?咱外甥孙是谁?能没有本领吗?”

       “哈哈,舅舅说得极是,外甥敬舅舅一杯!”

       常升和常森心情大好,端起了酒杯。

       蓝玉也是端起了酒杯,三人碰杯后,皆是一饮而尽。

       此时屋外仍然是风雨大作,他们三人心中也有种预感,大明朝的一场风雨也快要来了……

       ……

       翌日。

       雨后放晴,太阳重新向这片大地投放温暖的光芒。

       只是地面上一窝一窝的水坑,依旧在告诉人们,昨夜的大雨究竟有多大。

       秦淮河畔,五二零号宅院。

       “什么?你不做了?”

       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传出。

       黄雄英看着眼前这位周骥派来的管事,淡定的说道:“是的,我准备去从军了,所以这盐和酒,暂时是不做了,麻烦你回去跟周公子说一声。”

       “知道了。”

       中年管事也不再多说什么,道了一句,便转身出门。

       出了门。

       中年管事的脸一下子阴沉了下来,冷哼了一声。

       “不知死活的东西,你以为是你想不做就不做的么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