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禁城,东宫。

       “什么?”

       听了贴身宫女的汇报,吕氏露出了不可思议的神色:“你说朱允熥把沈王他们几个都给打了?”

       “是的,娘娘。”

       宫女回道:“那三殿下不知道怎么的,跟突然变了个人似的,几个王爷都不是他的对手,被他打得毫无还手之力,纷纷求饶。”

       听着,吕氏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。

       她原本想借几位皇子之手,教训朱允熥一顿,好让刚刚露头的他,再一次变回以前那怯懦的样子。

       但是她怎么也没有想到,朱允熥竟反手将几位皇子教训了。

       偷鸡不成蚀把米。

       非但没有让朱允熥变回原来的样子,反而让他展现出了强硬的一面。

       为什么会这样子?

       吕氏皱着眉头,苦苦思索着,良久,喃喃自语:“难道说……老三一直在藏拙?”

       想着朱允熥这段时间的变化,不仅学习上有了进步,就是拳脚功夫也突然变得硬了起来,竟隐隐给自己的炆儿构成了威胁。

       吕氏的眼神渐渐的凌厉起来。

       “老三啊老三,你还真是会挑时候啊,早不跳出来,晚不跳出来,偏偏在你父亲走了以后跳出来!”

       即使朱允熥一直在藏拙让人难以置信,但吕氏不得不让自己去相信。

       她这么多年费尽心思,难不成临到头来被人摘了桃子?

       想到这里,吕氏的心口就像是压上了一块石头,让她有些喘不过气来。

       自从朱雄英走了以后,吕氏就知道她的机会来了。

       从那时候起,吕氏就将朱允炆当作是未来储君来培养,对于朱允熥这个的弟弟,平日里都被她拿捏得死死的。

       怎么突然就仿佛脱离掌控了呢?

       吕氏阴沉着脸问道:“皇上那边怎么说?”

       宫女小心翼翼的回道:“安公公说,老皇爷把几个王爷叫去训斥了一顿,问清情况之后,又突然大笑了起来……”

       “啪!”

       宫女话还没有说完,吕氏便一把将桌上的茶具扫到了地上,吓得一旁的宫女瞬间把话吞了回去,伏下身子,噤若寒蝉。

       “娘,怎么了?”

       这个时候,朱允炆进来的时候正好撞上了这一幕,连忙大步走到吕氏的身边。

       吕氏一向礼佛,平日里看上去贤良淑德。

       怎么今日生这般大火气?

       吕氏听到儿子的声音,这才如梦中被惊醒似地,目光仿佛刚从遥远的地方摸索回来似的。

       “炆儿。”

       吕氏看了一眼自己这个心爱的儿子,尔后对伏在地上的宫女道:“你先出去!”

       宫女如获大赦,连忙告退。

       见宫女走后,吕氏这才把朱允炆拉到自己身旁,幽幽道:“炆儿,你父王临终的时候对娘说,让咱娘俩提防你那些叔叔们,但是我今天才发现,要提防的,反而是那个老三!”

       “怎么又是他?他又怎么了?”

       朱允炆脸上露出几分不耐烦的神色。

       在他眼里,朱允熥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弟弟,虽然嘴上不说,但打心眼里看不上这个弟弟,现在却一而再,再而三的惹自己母气生气忧虑。

       “哎——”

       吕氏叹了一口气,道:“你几个小叔去找老三麻烦,反被老三给教训了,你皇爷爷似乎对老三的做法很赞赏……”

       “什么?”

       不等吕氏说完,朱允炆已经忍不住惊讶出声。

       吕氏看着一脸讶色的朱允炆,徐徐道:“炆儿,娘还真是小瞧老三了,他一直防范着我们,就像一条毒蛇一样,蛰伏在我们身边,想要在关键的时候,给上咱娘俩致命一击啊!”

       朱允炆听着,一双拳头早已捏紧。

       良久。

       朱允炆再次看向吕氏时,已是目光如刀,幽幽道:“放心吧娘,孩儿不会输给他的!”

       吕氏这才缓缓点头,眸中却是闪过一抹狠厉……

       ……

       与此同时,奉天殿。

       此时已经入夜,但是这里却是灯火通明。

       处理完一部分奏折的朱元璋,思来想去,最终决定把一众文武大臣召来。

       赶上一个史上最为勤政的皇帝,大臣的日子也不好过,每天一大早就要上早朝,忙了一天公务后,晚上指不定还要被召唤,而且没有特殊的事情,随叫随到,今夜就是这个样子。

       众大臣来到的时候,屋内的朱元璋,还埋头在一堆高高的奏折后面。

       “都到齐了?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淡淡的声音从奏折后面出来。

       “回陛下,到齐了!”

       传旨太监操着尖细的声音回道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一边看着手中的奏折,一边道:“让他们进来吧。”

       门外。

       六部尚书,翰林学士,还有颖国公傅友德,宋国公冯胜,长兴侯耿炳文等一众开国老将,可以说大明朝权利巅峰的一群人都聚集在了这里。

       不知皇上所召何事,众大臣心中难免有些忐忑。

       待进入后,众大臣齐齐行礼。

       “臣等拜见皇上,皇上万岁……”

       “行了行了。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这才放下手中的奏折,道:“就不要在这万岁前万岁后的浪费时间了。”

       说着,朱元璋扬了扬手中的折子,道:“这是前些日子台州知州呈上来的折子,上面说,倭寇侵扰了台州的桃渚村,烧杀抢掠,杀害村民三十六人,掳走妇女一十五人,村民家中财皆被扫荡一空!”

       “你们天天说咱大明国泰民安,说说,这是怎么一回事?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毫无感情的声音落下,屋内一片安静。

       “沈溍。”

       听到朱元璋点名,沈溍连忙站了出来:“臣在。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直勾勾的看着沈溍,道:“你是兵部尚书,你说,怎么回事?”谷

       沈溍脑中飞快转动着,回道:“禀皇上,倭寇由来已久,他们勾结张士诚等南方的残余势力以及沿海走私商,盘踞海岛,不时侵扰沿海一带,现我大明已在福建沿海四郡筑海上一十六城,籍民为兵,以防倭寇,取得了一些成效,但倭寇行踪飘忽不定,防范起来极其的困难,难免会有百姓受到侵扰!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看着沈溍,徐徐道:“那照你的说法,倭寇之患是没办法解决的了?”

       沈溍一时间沉默的低下了脑袋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扫视一眼,道:“其他人呢?可有办法解了这倭寇之患?”

       话音落下,下方又是一片沉默。

       众大臣都是眼观鼻鼻观口。

       若是有法子,他们早就以折子的形式呈上去了,何必还会留到现在再说?

       朱元璋审视着诸位大臣,不怒自威。

       大殿中,气氛变得凝重起来。

       且不论对错,满朝文武竟没有一个有咱大孙敢想敢说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心中不知道是高兴还是无奈,徐徐开口道:“你们都没有法子,那就听咱说,咱以为,如此匪患,当以大军剿灭之!”

       闻言,众大臣都是露出了惊讶的神色。

       这也太突然了吧。

       谁能想到,皇上深夜把他们叫来这里,竟然是要出兵镇压只是小范围侵扰的倭寇。

       要知道,皇上除了对西北以外,一直都是谨慎用兵。

       “皇上请三思!”

       刘三吾第一个站了出来,道:“为了提防倭寇,沿海布置的兵力已然不少,如今贸然出动大军,恐劳民伤财啊!”

       “是啊!”

       刘三吾的女婿,户部尚书赵勉也站了出来,道:“皇上,山东河南天灾刚过,各地又不时有灾荒,国库紧张,大军一动,那可都是钱粮啊!”

       “三思啊,皇上!”

       兵部尚书沈溍也是附和道。

       “呵——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闻言冷笑了一声,道:“说办法的时候,一个比一个沉默,提问题的时候,倒是一个比一个踊跃啊!”

       说着,朱元璋眸子一凝,沉声道:“咱不仅要剿灭倭寇,咱还要把倭国给灭了,以绝后患!”

       话音落地,殿内更是直接炸开了锅。

       皇上这是怎么了?

       对待倭国的态度突然来了一个毫无征兆的反转。

       记得不久之前,皇上还在皇明祖训中写道,四方诸夷,皆限山隔海,僻在一隅,得其地不足以供给,得其民不足以使令,若其不自揣量,来挠我边,则彼为不祥,彼即不为中国患,而我兴兵轻犯,亦不祥也。

       怎么突然就要打起倭国来了?

       沉默许久的钱唐终于忍不住了,站了出来,梗着脖子道:“皇上,恕老臣直言,百姓们的生活已经够苦了,若皇上执意大动干戈,怕是两败俱伤,坏了社稷根基啊!”

       “是啊!”

       刘三吾再一次站了出来,道:“况且倭国乃弹丸小国,就算打下来了,于我大明也无甚好处啊!”

       方孝孺也是站了出来,道:“陛下,大举兴兵,得不偿失!怀柔远人,方是安邦之道啊!”

       事实上,这些文官说的问题,朱元璋早就从他大孙那里得到了答案。

       他不敢保证他大孙一定是对的。

       但是他想要试一试,特别是这些文官越反对,他就越要试一试,趁自己还健在的时候,他自信有能力给他大孙兜底。

       当初太子还健在的时候,朱元璋对太子最不满意的地方,就是太子过于宽厚仁慈,容易受到这些文官的影响,他非常希望朱标能够强硬起来,闪耀出王者之气!

       大殿中,渐渐出现了反对的声音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默默的看着这一切,并没有出声阻止。

       渐渐的,反对的声音多了起来。

       朱元璋听着大臣阐述利害,心中却在微微叹气,大明是否安定得太久了,已经失去了当初那股不可挡的锐气?

       “砰!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宽大的手掌突然猛地拍在案台上,让嘈杂的大殿瞬间安静了下来。

       “怀柔远人?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扫了一眼文官,喝道:“咱问你们,建国之初,咱派使者出使四方诸夷,宣示蒙元已灭,当四方臣服,但,唯独倭国不臣服,乘咱大明未定,倭国率以零服寇掠沿海!”

       “洪武二年,咱又给倭国送去一封国书,警告倭国,如有不从,便将直抵其国缚其主,结果如何?咱派去的五位使者当场被杀,扣留咱大明的使者团!”

       “洪武三年,咱再次发书让其称臣,并且管理好他们的臣民,看看他们回了什么?天朝有兴战之策,小邦亦有御敌之图!”

       “咱还没有怀柔吗?可是你们看看,倭国是怎么对待咱的?”

       “你们这些读书人平时自称最有骨气,但是这个时候,你们的骨气都让狗吃了吗?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厉声喝问,让一众文臣终是低下了脑袋。

       “夷狄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,强必寇盗,弱而卑伏,不顾恩义,其天性也!”

       “咱大孙说得对,拳头才是硬道理,只有拳头硬了才能讲道理!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说得激动,一时间嘴都瓢了。

       大孙?

       在场的的方孝孺齐泰黄子澄三人都是猛地一怔。

       而这时,朱元璋则是直接站了起来,指着场下众文武,呵斥道:“咱看你们是安定得太久了,不仅连拼死一战的勇气都丢了!就连对敌人都变得慈悲起来!”

       “试想一下,若那些被杀的百姓,被抢走的妇女孩子是你们的家人,你们还会说这样的话吗?”

       “沿海的百姓遭受什么样的劫难?又有多少家破人亡?又有多少千疮百孔?”

       “贼,是防不住的,须灭之,方可安宁!”

       “咱此次势必灭了倭国,让大明的百姓们都知道,咱,能保住他们的家园!”

       朱元璋的话音落下,奉天殿中,落针可闻。

       片刻。

       大殿中就响起了一声爆喝。

       “皇上圣明!”

       只见宋国公冯胜站了出来,拱手道:“不瞒皇上,臣早年间就觉得憋屈,早有灭倭国之心,只是奈何没有机会,现有如此良机,臣愿当先锋,誓死一战!”

       “皇上,臣耿炳文愿往,剿灭倭寇,踏平倭国,还沿海一个太平!”

       “臣,傅友德,请战!”

       “臣,李景隆,请战!”

       ……